在“2020中國制造論壇”上,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形容中國制造業出現了“未富先老”的狀態,這或許是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成因之一。那么,在制造業轉型升級浪潮中,工業互聯網能產生多大的推力?
“未富先老”的中國制造業
蔡昉指出,經濟學家建模研究經濟現象時,很容易碰到“倒U”曲線——某個指標上升一段時間達到峰值后就會下降,長期來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曲線,也是一個“倒U”曲線,這在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的經濟發展中,都出現了。
但這三個國家的制造業卻有所不同,美國、日本的高端制造業發展勢頭比中國猛得多,這固然有技術投入與時間沉淀的差異,蔡昉通過數據分析發現,中國制造業占GDP比重的“倒U”曲線與美日的也存在較大差異,中國的制造業,出現“未富先老”的情況。
蔡昉用數據展示,美國在1953年出現制造業占GDP比重下降趨勢,當時美國的農業勞動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比例為7%,當時的美國人均GDP換算成現在的可比價格是人均16443美元;
日本在1970年出現制造業占GDP比重下降趨勢,當時日本的農業勞動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比例為19%,當時的日本人均GDP換算成現在的可比價格是人均18700美元。而中國在2006年左右出現制造業占GDP比重下降趨勢,當時中國的農業勞動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比例為43%,當時的中國人均GDP換算成現在的可比價格是人均3069美元。
對比美日,中國在人均GDP尚且很低、農業勞動人口占比較高的時候,出現了制造業比重下滑的趨勢,這在蔡昉看來,是“早產”型制造業比重下滑。
蔡昉認為,制造業比重過早下滑不是理想的狀態,人均GDP水平較低,意味著制造業還未具備高端化的基礎,中國制造業比重過早下滑與制造業勞動力的短缺有關,當第二產業的生產率尚且高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時,勞動人口就流出第二產業。
蔡昉分析,制造業的聚集通常只靠兩個比較優勢,一是成本優勢,包括獲得勞動人口、土地、原材料等方面的價格優勢,二是規模效應,包括上下游產業鏈的聚集程度,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還能進一步加強制造業規模效應,而我國農業勞動人口比重雖然在下降,還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從農業轉移出來的勞動人口可以投入到制造業來,因此,我國的制造業發展尚且有潛力。
工業互聯網浪潮與中小企業困境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政府積極引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而在企業層面,很多企業來到了不得不轉型的關口。
盡管“工業互聯網”浪潮來勢洶洶,但中小企業,不一定會大力擁抱,這跟工業互聯網處于起步階段、前景未明,中小企業較為謹慎有關,也跟中小企業數字化基礎薄弱有關。
政府助力
處于發展初期的工業互聯網,還相當依賴政府層面的推動。佛山是中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2018年,佛山GDP剛剛邁過萬億元的門檻,佛山的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能達到55%,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全國范圍的統計層面只有33.9%,作為非一線城市,佛山的工業增加值能在全國的城市中排到第六。
據佛山市市長朱偉的介紹,佛山是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全國唯一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中國改革試點城市。
佛山以制造業安身立命,當地政府相當有意愿推動工業互聯網滲透本市制造業。
朱偉在2020中國制造論壇上表態,佛山將發揮佛山市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等社會專業機構的力量,開展工業互聯網走向產業集群活動;將落實省級上云上平臺獎補政策,實施獎補,降低企業信息化一次性投入成本;圍繞中小企業與供應商工序不匹配的問題,組織供應商聯合體與集群企業開展精準對接;圍繞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佛山市將著力深化工業互聯網上下游和金融機構的對接,鼓勵金融部門加大對工業互聯網的投融資服務。
朱偉表示,就政府層面如何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他提出四點思考,一是在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上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在智能傳感器、云化工業軟件,以及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工業互聯網的用研究給予更多的科研支持;二是在深化智能+融合下功夫,以工業互聯網為依托,支持中小企業推動設備制造業、跨領域生產設備與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數據的集群共享,引導企業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轉型升級,加強標準開放和協議兼容;三是要給予實驗驗證和標準推廣等給予更多的支持;四是要重視營造健康安全的工業互聯網發展環境,例如法規的完善、安全責任的厘清。
深圳市歐野機械有限公司
地 址:深圳福田區梅林路福多工業區
聯系人:代先生
手 機:18823852826(深圳)
15338368035(東莞)
電 話:0769-89802030
微 信:oyea1688
公眾號:szoyea
E-mail:1659590865@qq.com